佛组词(佛可以组什么词)
-
1. 佛 [fó]2. 佛 [fú]佛 [fó]〈名〉梵文 Buddha音译“佛陀”的简称 [梵文 Buddha ]。意译为“觉者”、“知者”、“觉”。觉有三义:自觉、觉他(使众生觉悟)、觉行圆满,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。据称,凡夫缺此三项,声闻、缘觉缺后二项,菩萨缺最后一项,只有佛才三项俱全。小乘讲的“佛”,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。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,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。宣称三世十方,到处有佛西方有神,名曰佛。——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又如:佛天(佛;西天;美好的地方);佛化(佛的教化);佛光(佛所带来的光明);佛会(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);佛图(佛塔);佛位(成佛正果之位)佛教攘斥佛老。——韩愈《进学解》又如:信佛;佛学(佛教的学问);佛义(佛教的经义);佛典(佛教的典籍)佛像此上手房宇,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、经堂、斋堂。——《西游记》又如:铜佛;佛面(佛像面部);佛座(安置佛像的台);佛殿;佛宝(各种佛像)比喻慈悲的人民举手加额,呼余为佛。——宋· 吕祖谦《吕氏家塾记》佛经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。——《红楼梦》又如:诵佛;念佛;佛偈(佛经中的颂词)另见 fú;bó佛 [fú]〈动〉通“拂”。违背佛,戾也。或作拂。——《集韵》彿、髴 fú——见“仿佛”( fǎngfú)另见 fó
相关词汇
佛像
[fó xiàng]
1.佛陀的像。
佛法
[fó fǎ]
1.佛教的教义。
佛教
[fó jiào]
也叫释教。世界三 大宗教之一。相传公元前6—前5世纪时由释迦牟尼所创立。宣扬因果报应,轮回转世,虽主张“众生平 等,皆可成佛”,但又说“有生皆苦”,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“涅槃”(意为寂灭)境界。流传于亚洲...
佛光
[fó guāng]
1.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:~普照。
佛经
[fó jīng]
1.泛指一切佛教典 籍。内容包括经(教义)、律(戒律)、论(论述或注释),合称三藏。
佛典
[fó diǎn]
佛教的经典。
佛手
[fó shǒu]
1.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是枸橼(jǔyuán)的变种,叶子长椭圆形,花上部白色,下部紫红色。果实黄色,基部圆形。上部分裂,像手指,有香气,可供观赏,也可入药。
礼佛
[lǐ fó]
拜佛:烧香~。
佛老
[fó lǎo]
佛和老子。也指佛教和道教。
佛寺
[fó sì]
佛教的庙宇。
佛祖
[fó zǔ]
佛教徒指佛和开创宗派的祖师,也专指释迦牟尼。
念佛
[niàn fó]
信佛的人念“阿弥陀佛”或“南无(nāmó)阿弥陀佛”:吃斋~。诵经~。
佛事
[fó shì]
指僧尼拜忏的事情:做~。
佛陀
[fó tuó]
梵语音译词。觉悟 者。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。
佛号
[fó hào]
佛的名号,特指信佛的人念的“阿弥陀佛”名号:口诵~。
赕佛
[dǎn fó]
我国信奉佛教的某些少数民族向庙宇捐献财物,求佛消灾赐福。
佛爷
[fó ye]
1.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,泛称佛教的神。
佛牙
[fó yá]
相传为释迦牟尼遗 体火化后所留下的牙齿。
活佛
[huó fó]
1.藏传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高僧。
拜佛
[bài fó]
向佛像行礼:烧香~。
佛珠
[fó zhū]
念珠。
佛学
[fó xué]
1.即佛教哲学。通 常指包含在佛经中的各种教义、教理。来自古印度,东汉初传入中国。后融合儒、道学说,形成中国佛 学的多种派别。基本特征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,宣扬精神、意识第一性。把现实世界说成是无意义 的、假的,论证虚构的天国是真的理想世界,教人漠视现实生活,向精神世界寻求解脱。对宋明理学有 直接影响。
佛门
[fó mén]
指佛教:~弟子。~规矩。皈(guī)依~。
学佛
[xué fó]
1.学习佛法。谓出家做和尚。唐 方干《贻亮上人》诗:“人间学佛知多少,浄尽心花只有师。”唐 黄滔《送僧》诗:“纔年七岁便从师,犹説辞家学佛迟。”五代 徐夤《山寺寓居》诗:“披緇学佛应无分,鹤氅谈空亦不妨。”宋 李觏《回明上人诗卷》诗:“学佛有餘力,吟诗过一生。”
番佛
[fān fó]
旧时对外国银元的俗称。主要指有人头像的 西班牙“本洋”。
佛髻
[fó jì]
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。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,故称。
佛祠
[fó cí]
佛堂。
佛伞
[fó sǎn]
佛家所用仪仗之一。佛寺举行重大典礼时,常用伞盖张于佛像之上,谓之“佛伞”。
观佛
[guān fó]
英文名Buddha-dhya。
佛图
[fó tú]
1.塔的别名。
佛汗
[fó hàn]
传说 北魏 洛阳 平等寺 外涂金铜佛像,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,辄遍体皆湿。时人称为“佛汗”。北魏 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平等寺》:“寺门外有金像一躯,高二丈八尺,相好端严,常有神验,国之吉凶,先炳祥异。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,此像面有悲容,两目垂泪,遍体皆溼,时人号曰‘佛汗’。”参见《魏书·灵徵志》。
佛刹
[fó shā]
1.佛土。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。
和佛
[hé fó]
拜佛。和,和南。佛门称稽首、敬礼为和南。
佛多
[fó duō]
古代官宦人家于清明上坟时,焚烧纸钱制成的旗旛、伞盖,此种祭礼谓之“佛多”。
叹佛
[tàn fó]
谓佛教僧徒以偈文赞唱佛德。
佛位
[fó wèi]
成佛证果之位。
佛月
[fó yuè]
概要有二义,即谓佛之光明犹如清澈莹明之月光。比喻佛之法身。
佛宝
[fó bǎo]
指一切佛陀,亦指各种佛像。
佛记
[fó jì]
佛的悬记,即佛的预言。
佛戒
[fó jiè]
佛教的戒律。有五戒、十戒、五百戒等。
佛书
[fó shū]
佛典。唐 严维《赠别至弘上人》诗:“年老从僧律,生知解佛书。”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:“‘无相无作’,虽出佛书,然 荆公《字説》尝引之,恐亦可用。”明 张萱《疑耀·佛书入中国》:“世但知佛书自 汉明帝 时始入中国,不知 秦 之先,中国已有其书。”清 叶矫然《龙性堂诗话初集》:“杜公 诗出入变化佛书,絶无痕跡。”
佛龛
[fó kān]
供奉佛像的小阁子,多用木头制成。
浴佛
[yù fó]
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,这一天佛教徒用各种名香浸水洗佛像。
乞佛
[qǐ fó]
复姓。
佛种
[fó zhǒng]
佛教谓成佛之因。
佛宫
[fó gōng]
佛殿,佛堂。
佛院
[fó yuàn]
佛寺的庭院。
佛境
[fó jìng]
佛的境界。
佛说
[fó shuō]
谓佛所宣扬的教义。
佛螺
[fó luó]
相传 释迦牟尼佛 的头发,旋屈为螺文状。故以“佛螺”借指盘旋高耸的峰峦。
佛头
[fó tóu]
1.指佛像的头。《法苑珠林》卷五九:“我於 耆闍崛山 经行,为 提婆达 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,以掷佛头,山神名 金埤罗,以手接示,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大拇指,即破血出。”元 刘壎《隐居通议·文章六》:“欧阳公 作《五代史》,或作序记其前。王荆公 见之,曰:‘佛头上岂可著粪?’”
佛堂
[fó táng]
1.佛所住的堂殿。
木佛
[mù fó]
木雕的佛像。宋 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杂识》:“丹霞 御寒,则烧木佛;德山 説法,则撤塑像。”金 元好问《癸巳五月三日北渡》诗之二:“随营木佛贱於柴,大乐编鐘满市排。”
诗佛
[shī fó]
1.指唐代诗人王维。
佛母
[fó mǔ]
1.佛教名词。大乘佛教称“般若”(意为“智慧”)为诸佛之母。
七佛
[qī fó]
佛教语。谓 释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。即过去劫中三佛 毗婆尸、尸弃、毗舍浮 和现在劫中四佛 拘留孙、拘那含、迦叶 和 释迦牟尼。诸经中名号微异,系转译之讹。见《七佛经》、《法苑珠林》卷八。
泥佛
[ní fó]
泥塑的佛像。
佛塲
[fó chǎng]
见“佛场”。
佛力
[fó lì]
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,谓之佛力。
依佛
[yī fó]
皈依佛门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qy200588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