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亏损37亿放弃傲腾,深度解读英特尔的三大新布局
今日,英特尔公布了截至7月2日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。财报显示,第二季度英特尔营收为153.2亿美元,同比下跌22%,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79.2亿美元。第二季度净亏损4.54亿美元,上年同期为净利50亿美元。经调整后每股收益0.29美元,而分析师预期为0.70美元。
受消费和教育市场的个人电脑需求“疲软”及单位成本上升导致客户计算集团的运营利润降低。第二季度,包括个人电脑芯片在内的英特尔客户计算事业群(CCG)营收为77亿美元,同比下降25%,远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88.9亿美元。
另外,英特尔最近成立的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群(DCAI)旗下包括服务器芯片、人工智能加速器、内存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业务,第二季度创造营收46亿美元,同比下降16%,也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61.9亿美元。英特尔说,竞争压力影响到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部门当季营收。尽管分析师预计整个数据中心市场增长强劲,但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·基辛格(Pat Gelsinger)说,未来一两年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速度将低于同领域的其他公司。
基辛格在分析师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:“全球经济快速下滑是造成当季业绩亏损的最大原因,但业绩不佳也反映出我们自身在产品设计等领域存在的执行问题,以及AXG部门的供货问题。”他说,英特尔在持续应对供应短缺问题,这也影响到部分芯片产品的供应。
除此之外,在交出一份不太好看的第二季度财报同时,基辛格也证实将会关闭傲腾内存业务。
损失37亿!放弃傲腾内存业务
傲腾技术是由英特尔推出的一种高速存储技术,一经推出就被许多人誉为是“摩尔定律颠覆者”,其由3D XPoint内存介质、英特尔内存和存储控制器、英特尔互联IP和英特尔软件共同构成。其中,3D XPoint内存介质是傲腾技术的基石。
不过,英特尔或许是由于被迫才放弃的这项业务。当初IMFT(IM Flash Technologies,英特尔美光合资半导体公司)解散之后使美光拥有了3D XPoint的唯一生产工厂,之后美光放弃了自己的3D XPoint计划,在2021年将工厂卖给了德州仪器,这使得英特尔没有办法生产傲腾所需的3D Xpoint芯片。
在媒体拿到的一份回复中,英特尔认为关闭傲腾是优化产品组合支撑IDM 2.0战略的一环,他们也会停止未来产品开发,并在过渡期继续支持傲腾存量客户。另外,英特尔的傲腾子品牌下有许多产品,包括傲腾内存、傲腾持久内存和傲腾SSD,但此前该公司将所有产品都划分到了“傲腾内存业务”的范围,所以此次逐渐关闭的可能是整个傲腾部门,不仅仅是傲腾内存产品。
此次关闭傲腾为英特尔带来了5.59亿美元(约合37.2亿)的减值,这应该是傲腾库存或者不能履约的损失赔偿。
外界发现,这已经是新CEO基辛格(Pat Gelsinger)英特尔“变卖”的第六项非核心业务了。包括最近向埃隆-马斯克的兄弟出售无人机业务,以及向SK hynix出售固态硬盘存储部门,获得15亿美元用于投资英特尔的核心业务领域。
在技术层面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了傲腾的优缺点,使傲腾被市场抛弃的原因更为清晰。
傲腾的优势在于,可以1个字节、1个字节地从傲腾内存中读数据,也可以单次把1个字节的数据存入傲腾内存/硬盘,这比从现在的DRAM中必须一次读/存1k字节(10纳秒)更快,当然也比从固态硬盘中读/存1个块(n个K的字节,10微秒)快许多。
但是,随着电脑设备的飞速发展,整个硬件、软件、固件系统的底层都是按1次取1k数据的方式来优化的,也就是有很多的既得利益方,他们不想改变一次读/存1k字节的做法。用傲腾也可以1次取/存1K数据,但这就比DRAM慢了,比固态硬盘只快了3-4倍。但相同数据容量,傲腾的价格是固志硬盘的5倍。因为要发挥傲腾的速度潜力,就要从最底层改数据的读取方式,并且放弃之前的大量的对1k读取方式做的各种优化。几乎所有的配套商都没意愿去改底层。结果,傲腾1次可以只读1个字节的优势发挥不出来,便逐渐被市场所淘汰。
另外基辛格透露,业内转向CXL架构是傲腾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。所谓CXL即通过支持CXL的PCIe总线,将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内存连接到CPU,从而达成与傲腾相似的目标结果,且不用额外开发3D XPoint这样娇贵的相变存储芯片。
财报下跌、关闭非核心业务,如今,ARM和英特尔一直都在努力向对方的领域扩张,英特尔也已经完全意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问题,也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善。
英特尔的路线调整
IDM2.0
过去英特尔(Windows和英特尔)联盟在X86架构PC时代的巨大成功,让英特尔坚信整合IDM模式的正确性。同时,IDM模式的利润率确实也要比AMD的Fabless(单设计)模式和台积电的Foundry(单制造)模式要高得多。因为不愿改变高利润率的收入模式,所以英特尔也不愿意放弃IDM模式。
但是由于ARM不生产自己的处理器,它只提供一个设计架构,让合作伙伴们根据需求去生产制造的商业模式吸引了众多客户,分割了较大的市场使英特尔陷入焦虑。
对此,英特尔也提出了IDM 2.0战略,作为防御。IDM 2.0模式不再需要工艺-架构紧耦合、不再排斥代工、也会开放自己工艺给别人用。同时基辛格表示,将注资200亿美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两座芯片厂,并且未来的总投资额可能会增加至 1000 亿美元,共建设 8 座工厂,这将是俄亥俄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,也可能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。不过,今日也有消息称出于对资本的考虑,英特尔将会小幅下调他们的建厂支出。
Xe独显计划
另外为了调整需求,英特尔也提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Xe独显计划,如果英特尔能依靠Xe抢到英伟达的一块蛋糕,那么就能够极大的缓解需求问题。
Xe架构的描述就是“并行矢量矩阵架构”,可以看出Intel追求的是高度并行,灵活扩展核心的策略。具体来说,Xe架构有不同的分支,有Xe LP、Xe HPG、Xe HP及Xe HPC四种变种,这方面分别适合LP低功耗、HPG高性能游戏、HP高性能数据中心及HPC超算等。
Intel不仅打造了先进而且有弹性的Xe架构,同时还有个重要的变化,那就是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软件及生态优化,以往Intel GPU被人吐槽最多的就是驱动不稳定、兼容性差,这些问题也是Xe GPU的改进重点。
挖掘“数据红利”
作为摩尔定律的主要推动者,一直以来,英特尔也是持续引领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发展。但是,随着现在晶体管越来越小,到未来的5nm/3nm,已经越来越逼近物理极限,摩尔定律的维系也越来越困难。
在英特尔看来,一个是把晶体管做小,每隔18-24个月,单位面积芯片上的晶体管密度增加一倍。虽然现在难度越来越大,但是英特尔表示,从10nm到7nm再到5nm,目前仍然有多种不同的技术,可以进一步把晶体管做的越来越小。
另一个层面则是同样价格下,每隔18-24个月可以买到的计算量翻倍。在制程工艺不提升的情况下,可以通过异构的方式,把不同的计算模块放在一起,以2D或3D方式集成,进一步提高处理密度。还可以通过新型的处理架构,比如针对AI算法的定制化的ASIC处理器架构,可以大幅度的提高AI处理性能。这些技术组合起来使用,仍然可以让摩尔定律的经济效益继续存在,同样的价钱仍然可以买到指数级上升的数据处理或者数据存储能力。
从以晶体管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,使得英特尔能够更好的继续推进摩尔定律的经济效益的发挥,可以让我们继续拥有更好,更便宜的芯片。但是,以数据为中心的未来,还需要更完整的更系统性的思考,因为单一因素已经不足以满足多元化的未来计算需求。
因此,英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以制程和封装、架构、内存和存储、互连、安全、软件这六大技术支柱来应对未来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、数据的多样化以及处理方式的多样性。而且这六大技术支柱是互相相关、紧密耦合的。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从来不缺乏竞争对手,如今已经驰骋几十年,一直都是雄霸天下的态势。目前无论在总体营收还是在研发能力、影响力方面,都有坚实的基础力量。
*声明:本文系原作者创作。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,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,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,如有异议,请联系后台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qy200588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